The journey we've made and will embark on

The journey we've made and will embark on

Sunday, August 24, 2014

諄諄教誨

       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人對我說過的話,是永遠沒辦法忘記,那些話在不同的時刻被拾起,差別在於隨著年齡增長,歷練增多,對同一段話,會有不同的詮釋。我也曾做小小的分析,觀詳這些話對我的影響。
       這近幾年,把畫畫當作休閒娛樂時,我總是想到小學念美術班時,術科導師曾特別把我找去,詳細的對話內容我不記得了,現在我想到的,是她說我的作品有少女漫畫的影子,她不喜歡也不贊同,總之要我改進。那時候開始,我就覺得老師不喜歡我,果然是小孩子(笑)。這段記憶,或許有斷章取義的成分在,但忘記的部分就是永遠遺失了,二十年過去了,老師可能也不記得她有對我說過這些話,或者就算記得了,可能跟我選擇留下來的部分也不同,更何況,成長的不是只有我,還有她。
       不過現在看來,藝術隨著潮流演進,已經到了這個全面入侵生活各個層面的地步了。有少女漫畫的影子又怎麼樣呢?從我有記憶以來,就喜歡塗塗畫畫,除了一本又一本空白筆記本被我奢侈的填滿之外,外婆家的月曆紙,小阿姨紡織公司的便條紙,全部都是我的畫紙。我的確喜歡畫美美的女孩,那是我那時候對「美」的定義,是我對這世界的美感經驗。
       美術班就是強調「學院派」的訓練,我想老師也是一番好意,但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覺得「有漫畫風格就是錯的」,整個改變了我的觀點,一直到現在為止,每當我想畫什麼,從有動機拾起畫具開始,心中就浮現一個大問號:我畫的太漫畫風嗎?這不對嗎?
       但是慢慢的,我開始了解,藝術的定義太廣,主觀成分又太多,我也不是以畫維生的人,並沒有要討好某個人,不需要想誰會喜歡而誰又不喜歡,只要我覺得是美的,是賞心悅目的,從來沒有什麼是對的或是錯的,我有權利將他們畫出來,甚至無私分享在網路上。

I need you to listen to me...


Wednesday, August 6, 2014

No Turning Back

How I hate the copycat. Things just went down to hell when you crossed the line. I'm sorry, yet I don't regret it.

Saturday, August 2, 2014

分心

       星期三上台報告,也聽同學報告,不管哪一組,為什麼只要到了「財務分析」的橋段我就不知不覺放空,那些數據完全不能進到我腦子裡。
       
       但是對於觀察放映的投影片,我可是樂在其中:想著怎麼樣才是好的簡報,如果我是他們,我會怎麼設計簡報,讓觀眾一目了然(不懂為什麼總是有人喜歡使用大量的敘述文字);還有,我也喜歡觀察每個人講話的樣子,也喜歡聆聽他人講英文的口音(班上真正的美國人應該是少數)。

在商學院裡,我是專業的分心大王。

Thursday, July 31, 2014

我愛美劇

「美國影集真是個大千世界!」這是前陣子我在臉書上的一個驚嘆號,一直都想要分享喜歡影集的心得,趁著學期剛結束快快來寫一篇!
"Hannibal":久違的迷妹模式啟動
  • 收看來源:Amazon Prime Instant Video
  • 理解難度:難!大量犯罪心理學、法醫學(要驗很多屍)專業詞彙,裡頭的角色又很陰鬱,連帶講話都很低沈,沒開英文字幕聽不懂啊 o.O (開了也不見得看得懂,囧)
  • 卡司:丹麥國寶!(尖叫);克萊兒丹尼斯的英國老公(長得像奧蘭多布隆);駭客任務的孟斐斯;還有一位韓裔的演員,非常亮眼!(臭漢尼拔)
SOOOOO SICK! 這部影集的變態程度在於,它讓深深為漢尼拔著迷的我更了解自己(其實我口味蠻重的嘛);那些令人作嘔的美感衝突,竟然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
我最喜歡哪個橋段呢?就是「漢尼拔料理時間」不過這會從「尋找適當食材」開始 -- 先從轉輪式名片夾裡抽出一張名片,然後找出一張用古典書寫體寫成的食譜卡,接著影像切換到食材被放到砧板上的畫面(通常是某個器官,e.g. 鼓溜溜的幾顆心臟,腎臟,還有...肺?),然後開始精緻的料理過程,直到擺盤,上桌,歡迎賓客。這過程有古典樂當背景樂交織,影像冷澀又鮮豔,而且做菜的男子英俊挺拔,神色漠然,直到所有菜餚上桌,他偶爾會有一抹滿意的微笑 ,然後在自己開的晚宴上,還會在開飯前宣布:「我只有一件事要提醒:那就是今晚的菜,都不適合素食者!」-- 噁心嗎?變態嗎?超級!(如下圖)

       Mads Mikkelsen 的片子我之前看過一部,那時就覺得這演員有很特殊的魅力,一時也說不上來,不過"Hannibal the Cannibal"找他來演真好,我一度覺得這個角色真是討厭極了,他怎麼可以做到這個地步,這個所有病態人格都無法定義的高身份地位的知識份子,就是這樣的演員來演會有說服力!

"Bates Motel":希區考克的「驚魂記」改編前傳 
  • 收看來源:Netflix
  • 理解難度:感謝女主角Vera Farmiga,她的英文好聽好懂, 聽懂她就聽懂這部影集的一半了!
  • 卡司:對我而言,比較吸睛的是小瑞秋懷茲;還有飾演警長的演員,原來不是只有我覺得他有畫眼線(人家只是眼睛深邃加上下眼睫毛很濃密)
看過漢尼拔,就覺得這個系列沒什麼,所以不想寫什麼感想了 (笑)其實這部影集也非常精彩,光看Vera Farmiga的演技就值得了,只是沒趁剛追完時寫,現在就失去動力了。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 BBC版本的黛絲姑娘
  • 收看來源:Amazon Prime Instant Video
  • 理解難度:雖然是英國腔,但是很好理解;由文學名著改編,也算是西洋古裝劇,所以沒有一些難懂的「行話」,也不過度咬文嚼字,所以是很優美又易懂的語言。
  • 卡司:女主角好美好有味道(讚嘆!) 
(嚴格來說這不是美劇,but who cares? )
這部文學作品我在國小時就看過了(記得是「華聲語文中心」用禮券換的企鵝文學讀本,字很大還有注音)看過後覺得很驚訝,而且很氣憤,覺得黛絲很可憐,不過這本書的情節,對於還是小學生的我,已經算是言情小說的等級了,畢竟是「兒童讀本」而我從沒看過沒有改編過的原著,所以令人好奇(而且不解)的橋段很多。所以現在我想起來,只將那時讀本裡的插畫,描述純愛的部分留在腦海中,將其他醜陋的情節拋在腦後。但我現在長大了,也經歷一些事情,所以再接觸這個迷你影集版本時,我感到很驚豔,一方面是對於情節的轉折、角色所做的選擇,可以用同理心理解(所以有什麼是純愛?也無所謂「醜陋」),一方面是詮釋黛絲的演員真的好美,許多關鍵的橋段,也拍得符合想像。大家應該都知道一位書迷從原著轉向影片時的驚喜之情吧? 

“The Good Wife” 可敬的長壽劇!
  • 收看來源:Amazon Prime Instant Video
  • 理解難度:難啊!!!但是多看之後,在車上聽廣播時發現能聽懂更多「嚴肅」的新聞內容--關於法律的與政治的
  • 卡司:女主角有些角度很像X戰警的琴葛蕾(像這張照片),不過真正的爆點是她在這部戲竟然全程戴假髮(不說誰看得出來啊)先提一下目前看到的熟面孔--The Walking Dead 的天使貝絲還有黑人兄妹分別在不同集數客串演出;暮光之城的吸血鬼女家長,我想後續還會有更多驚喜!
感想... 等我追完再說,哈哈!

Thursday, July 10, 2014

我的潛力

        最近被報告纏身,每天都在跟英文作文奮鬥。原來寫東西這麼困難。
        不過除了上台報告有突破之外,同一門課的研究報告也有令人欣喜的消息。
        從決定動筆開始,第一次認真利用學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破解教授指定的研究題目,然後日以繼夜地找學術論文,搜集資料。這已經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花了很多時間,消耗很多腦力,即使這樣還不能動筆,因為資料雖然在手邊,但是心裡若沒個譜,不曉得屬於自己的研究報告要往哪個方向走,架構又是如何,光有一堆用途不明確的資料,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而且這當中,實在有太多令人沮喪的時刻:資料找不到令人無奈,資料太多不知不覺迷失方向,也很令人驚恐,而且像我這種事事要求效率,時間浪費不得的人,遇上這些困境,只有一個心得:如果搞學術研究的人就是做這些事情,那我可能不適合吧,應該研究發表前就得憂鬱症了。
        不止如此,過程當中有太多疑問浮上心頭:我要看多少別人的論文才夠?要吸收到什麼程度才夠?有沒有斷章取義這種事情?因為MBA給我的訓練之一,就是寫文章要有憑有據:如果你沒有可靠的資料支持你的說法,那你的文章沒辦法說服別人。不過一個理論要經過多少驗證才算是「對的」?你怎麼能確定這份資料「可靠」?或者根本就沒有所謂「能證實那就是不爭的事實」這種事情存在,你又怎麼定義「可靠」?我這可悲的完美主義者,為了不違背自己的原則,資料是找了又找,硬著頭皮讀著又讀,然後還是覺得不確定,接著就無法繼續下去,因為如果不能說服自己,怎麼說服別人呢?不過我要說,這次我抓準了一個平衡,決定不踩這個學術的坑,免得鑽牛角尖,越陷越深。
        其次,寫作也真是困難,難到上青天了!!在這之前,你可以放任一堆天馬行空若有似無的想法,讓他們在你的腦子裡隨處亂竄,但是現在可得把它們全部安撫下來,以「邏輯」之名要他們乖乖坐好!這是一個去蕪存菁,然後融會貫通的過程--「融會貫通」--這可是件極難的事情:第一,你要將來自各路學術精英的理論串成一個系統;第二,你要把自己放進這個系統裡,確定這是你要的東西;最後,你要使用專業的書寫技巧,和即將閱讀你報告的人溝通,換言之,就是要用文字表達清楚。英文的用字和文法,在這過程中給我加了多少挑戰,我就不多說了(嘆)然後寫完初稿後,還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檢查,確定邏輯沒有瑕疵,語氣通順(咦這怎麼也那麼難),才能心安理得,拍拍胸脯有信心地按下「submit」
        盡我所能的努力之後,就是耐心的等待教授的意見。而就在昨天,我不只得到一個近乎完美的分數,教授對我的研究精神還和付出的努力給予很大的肯定,還親口對我說,我的研究報告寫作技巧真是太棒了,有念博班的潛力!我可是從來都沒想到我的細膩和努力可以達到這個成果,過程是真的很苦,但是事實證明我不但做的到,還可以做得好!
        以後會不會選擇繼續學術之路,我不知道,但是這個肯定是令人欣喜的(大開心)

Tuesday, July 8, 2014

七月七日

昨天真的像場夢一樣。

       報告前的心情,從來沒有像昨晚這麼平靜;在過程當中,我甚至有一刻還發現自己享受著被眾人聆聽的感覺;結束後,再次回歸平靜時,還能仔細聽同學的提問,給予答覆。除了踩著高跟鞋站立二十分鐘之久有些不適之外,這次報告的經驗真的很美好。
       在收到老師和同學給的feedback前,光這份「自我感覺良好」,讓我心情很踏實,很平穩;報告過後的下課時間,經過我座位,甚至在洗手間擦身而過的同學,一個個都對著我說「Really good job!」「I really like your presentation!」甚至是老師在課堂上也不止重複一次「Group 4 did a very good job」然後來信告訴我們他有多麼喜歡我們的報告,這一切一切都讓我受寵若驚,不管美國人多會說一些客套的好聽話,這些肯定和讚美我是全部收下了,心懷感謝!
       奇妙的是,自始至終我的心還是十分平靜,那種穩定感持續的時間非常久,是種紮實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滿足。和大陸同學聊天時,他們說我在台上說話時的音色和語調都跟平常講話時不同(他們說聽我講話就像在看台灣連續劇),難道我也是講英文就變個人了嗎?但我就當做這是一種良性的改變,我不需要表現親和力和溫柔,我要的是展現自信和專業,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
        在人前或許(佯裝)堅強,但是開車回家的路上,我就斷斷續續地哭了,一直到回家後梳洗完畢熄燈睡覺,有一陣沒一陣的哭。好像是突然拿掉某個罩子,我心中的某一部分忽然潰不成軍。我知道媽媽在看著我,在護佑著我,她一向都是如此,我也知道當我快樂的時候,她會感覺得到。
        這又是思念的另一種面向:身心俱疲容易想念,開心幸福時也容易想念,原來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經歷著什麼樣的事情,只要是有個「希望」-- 希望她就在我身邊,就算摸不著也聽得到看得見時 -- 就是容易想念,只是現實也不得不告訴我這個希望不可能實現。
        我不需要再有人告訴我不要再傷心難過,不然媽媽會擔心;或者告訴我,要珍惜現在還在身邊的人,要放下... 這些我都知道,我也還是認真活著,但這種時刻來臨時,沒有人有權利評斷我。我說過思念已經是我的一部份,到我生命走到盡頭時,都會存在,而能夠想念,是我唯一還能做的。

夢醒了,我還是會繼續往前走。

Monday, June 30, 2014

That's exactly what it is.

"Death is a weird thing, isn't it? It's like something's with you your whole life. They are breathing... present, and then they are just gone." 
"Totally gone." 
"Vanished. Never even get to see them again. " 
"Ever. That sucks." 
"It's a really bad plan, whoever came up with it." 
"I think grief is just a period of time it takes for your brain to accept that some's gone. Cause everything in you body, your mind, your entire being just keeps bringing you back to the moment that they are still alive. It takes a long time for your body to let go of that." 
"That's exactly what it is."
                                                     ----From "Bates Motel" season 1 ep.4:"Trust Me" 

Thursday, June 26, 2014

Ratatouille

Ratatouille
說到「Ratatouille」,很多人會想到料理鼠王,實際上它是一道料理,有人翻譯成「普羅旺斯雜燴」。採行蔬食主義之後,我也有台版的「哈他突一」,就是大鍋菜啦!但是我想以Ratatouille為題,主要只是因為我覺得生活就是這樣,由很多雜七雜八的事情組合而成的,個別來看不太起眼,但是全部混在一起後看起來好豐富呀!想要寫些東西,以「生活雜感」之類的當標題,實在太無趣了,所以我用Ratatouille來做譬喻。

Don't Judge.
實在太喜歡「派特的幸福劇本」,最近閒暇時間,會不斷重看某些片段,其中之一就是Tiffany第一次發飆,對Patrick歇斯底里的抗議著:「I opened up to you, and you JUDGED me!」短短一句台詞,對於我來說非常的震撼,然後有一陣深沈的悲哀。這種妄下結論的行為我不知道犯過多少次,每次都傷了我最親愛的家人和朋友的心。也不止一次,我聽過很多類似「You don't know me, and how could you judge me?」這樣因果關係的表達句,也曾經感到疑惑,但後來我發現是因為自己沒有搞清楚「judge」這個字的意思。直到前陣子看到的某個英文短句:「Love is the absence of judgment.」我腦子裡好像有個脈絡終於被打通了。很多時候我以為我懂,但其實我不懂;我有證據嗎?我看到事情的全貌了嗎?既然沒有費心去搜集證據,也只看到冰山一角,那麼我有什麼資格評論呢?只是人好像很容易就對人對事產生意見,即使不明就裡。


Fringe is SEXY!
Frozen 的成功祕笈
有篇分析這部電影的文章,我覺得相當值得一看 How Frozen Took Over the World? 裡面都說的很有道理,不管是因為角色認同啦,跳脫框架啦,我都很同意,但對我而言,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Elsa和Anna的髮型太正點了!有瀏海有髮辮,I can't ask for more! 我不懂為什麼要有女人味就不能有短瀏海,對我而言留瀏海也可以很性感!對了,上次看「About Time」知道"fringe"是(英式?)說法,我喜歡!比"bang"好多了... 
還有... 如果說電影就跟音樂一樣,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點產生化學變化,那麼Frozen就是溶解在一段我最不能抹滅的記憶裡,因為在今年回台灣的那班機上,我反覆地聽著「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 (Reprise)」不知道自己要面對什麼,直到降落桃園中正機場... 

Move On.
我不懂,同一個時段開車,為什麼星期三會比星期一塞那麼多?The shit-like traffic yesterday! 昨天第二次聽邁阿密台灣之光的課,還是覺得很新鮮,尤其是講到「採用統一的會計準則是有實務上的困難,而語言是很大的統一障礙」時,我簡直是要被他的表達方式逗的笑不攏嘴了。他有些特質我很欣賞:有文化自豪,有國際胸懷,而且有學者的清楚腦袋。我就是因為腦袋像一團泥巴一樣,又太在意他人想法,所以自己在想什麼都搞不清楚了,常常就卡在那裡--真的是英文不輪轉嗎?是思考無法連貫吧!聽人講英文,好像很簡單;可是同時我又常有陣恐懼襲心:我好像什麼都講不出來。
這一定是種心病。
在開車返家的路上,我聽著盧廣仲再見勾勾那張專輯,又想到媽媽,想到剛辭掉臺北工作,回台南當米蟲的那幾個月,她誓言要把我爛掉的身體救回來:蔬菜早餐,下午還有中藥補品,然後我們每晚到延平國中運動,週末出外散心,然後直到我考上台銀... 那段時間我好快樂... 

But I need to move on.



Tuesday, June 24, 2014

夜間課初體驗

        為了儘早拿到畢業所需的學分,系辦公室幫我安排的補課,幾乎都是插班到商學院其他的科系,然後這些科系的客群都以上班族為主,不是晚上開課就是線上課程。線上課程是現在進行式,昨天則是夜間班的第一堂。
        那麼通勤時間如何?去程與白天上課沒有太大差別,不過遇上了近期邁阿密午後必備的雷陣雨,還有一班開得超慢拖得超長的火車(我看了一下時間,大概花了五分鐘等這班火車經過,在平交道等五分鐘是很久的);但回程就有差,四個字:「通行無阻」!開出校區後沿著八街,一路上車速至少45mph (相當於72K) ,而且沿途幾乎是綠燈,想停下來開個空調,還要等十分鐘後(晚上開快車不敢分神,一定要停下來才能做別的事,即使只是按幾個鈕)所以平常四十分鐘的車程,現在縮短成三十分鐘,很不賴!開車通勤的人都知道,即使沒有遲到的壓力,有時候走走停停就是令人不耐。不過我車速快,其他人也是,加上視線沒有白天好,真的要更小心才是(我昨天被一台停在路邊斜坡要倒車進我車道的車嚇到,我那時車速很快,所以我按了喇叭XD) 晚上開三十分鐘以上的長途車並不是沒有過,去年也曾經為了小組報告十點多才從學校返家,但我想這種模式在接下來的半年會被頻繁的複製。
        上課前五分鐘進教室,差點沒有座位,這個系少說有六十人以上!我沒預期這個班級這麼多人,我不曉得這是個剛註冊的班級還是什麼的,他們也不覺得我這陌生面孔有什麼特別的,教室氣氛很熱絡。
        滿滿不認識的人,還有階梯半圓形教室的設計,讓我很緊張。雖然我有時覺得身在「我不認識你,你不認識我」的新環境,有ㄧ種「陌生的平衡」反而自在;但這次這個狀況是,同學們似乎已相處一段時間,熟稔了熱絡了,我面對這樣一個大的群體,陌生不平衡,讓人有些焦慮。不過,沒問題的。
       教授現身前,我知道是一位華人教授,這很尋常。過去的學期我曾遇過三位華裔講師:兩位中國人,一位新加坡人(另外有一位姓「宮崎駿」的教授,曾祖父是日本人,應該不算華裔吧XD) 但今天這位教授,一開口說英文就讓我驚豔了一下:他的英文非常流利,乍聽之下似乎沒有口音;但漸漸的我有種熟悉的感覺!因為我說英文的方式,好像跟他很像:標準的發音有,但是有中文的語調。十分鐘的開場白後,他說他從台灣來,我真的太驚訝而且太開心了,小小聲的「Wowww...」因為在邁阿密這地方,看到亞裔臉孔時,除了中國教授你可曾期待還有台灣籍的教授?這簡直是少數中的少數,機率究竟多小我也不知道了!
        接下來聽他講課兩個半小時,其實很令人感到驕傲:他的英文非常流利,表達也很清楚;作為一位講師,他也有個人的魅力,No doubt he's very comfortable speaking English!  我從以前就觀察到一個現象,非母語的表達能力,會隨著說話者能量的耗損,而有所改變。雖然這位台灣教授也不例外,越接近下課,他的口音就越重,但就用字和句子結構來看,他的文法依舊完美,無礙溝通,這點我很佩服!更何況台式英文超級親切,我覺得我回家了(大微笑)
I came from Taiwan, and I speak English... in Taiwanese way!
        曾經不止一位母語是英文的同學跟我說,口音是不可能丟掉的,口音會永遠跟著你。所以為什麼一定要「講得很像美國人」才行呢?台式英文是台灣人專屬的,是我們和世界接軌的語言,我們該引以為傲才是!

Monday, June 23, 2014

昨晚


睡覺前哭著請媽媽來看我,因為我真的真的很想她。

夜裡她跟我說她真的過得很好,要我不要擔心。

那就好了。是我要好好加油,不要洩氣了。

Saturday, June 21, 2014

About Time 真愛每一天

        如果要選擇某一件讓我覺得「活在這世界很美好」的事情,我會說是「電影」。我也很慶幸身旁有熱愛電影,知道電影的價值的親人。 但像海一樣的電影世界也需要謹慎選擇的:一部電影如果來得正是時候,它能成為你的靈感、你的導師,為你解惑、為你導航,讓你不在人生的道路上痛苦或是迷失;有時它也能解讀你心中無法言喻的感情,爬梳你的思緒。但是在不對的時間看不對的電影,雖然你會覺得「那沒什麼損失」但其實你是損失了,因為你沒有共鳴,感覺空洞,實際上就是浪費了時間(還有金錢);不過人生不必一定什麼事都要有目的,這樣太辛苦了,所以如果藉著看電影可以暫時逃離現實,那也是它的好處之一。
        我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公第一次跟我推薦「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但我因為很蠢的理由不聽他的建議;然後我記得,他跟我說他在回台灣參加告別式的那班飛機上,看了這部片,更推薦我一定要看;另外順道推薦一部「父後七日」。
那時,還沈淪在傷痛中的我,很固執的認為自己不需要在這些電影裡尋求慰藉;回美國後,我先是看了父後七日,最近看了About Time;前者黑色幽默過了頭,即使稍微打動我的心,力道卻很弱;後者深深觸動我內心的某部分,就是我所謂的「對的電影」
        這些日子以來,當我還是在某些特定的(尤其身心俱疲)時候,鼻酸,流淚,甚至失聲痛哭,是因為有太濃的思念,還有無法彌補的遺憾。思念已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我學習與它和平共處;關於遺憾,因為我的懦弱,當時不願接受任何像是「遺言」的話題,所以我錯過了和媽媽好好道別的機會。看這部電影時,我試著去想,如果那時我鼓起勇氣願意和還有意識的媽媽認真談心,她會對我說哪些話呢?但後來我了解,其實媽媽想對我說的話,在她活著的每一天都說過了;我耳邊不總是響起她的叮嚀嗎?

I love this movie, and I love those quotes: some are wise, some tell the truth, and some are just too smart (like the last one!) I'm gonna memorize every bit of it:
“So he told me his secret formula for happiness: part one of two part plan was I should just get on with ordinary life, living it day by day, like anyone else... But then came part two of Dad's plan: he told me to live everyday again, almost exactly the same. The first time with all the worries and tensions that stop us noticing how sweet the world can be; but the second time, noticing. ”
“And as many families do, we got used to life after death, and it was still fine. And things settled back into their traditional rhythms season after season and are much as they have always been.”
“I think I've learned the final lesson from my travels in time, and I've even gone one step further than my father did: I just to live every day as if I've deliberately  come back to this one day to enjoy it as if it was a full final day of my extraordinary, ordinary life.”
“I just thought that maybe, you know, it was time for the insurance baby. In case one of them is really smart, we don't want the other one to feel stupid their whole life. And if we had the third one, then, we could have two happy dummies. ” 
很棒的電影:)

Thursday, June 19, 2014

無所畏懼的「Trader Joe」

Trader Joe's 是我在邁阿密最喜歡的超市,不過「無所畏懼」是哪裡來的?是他們的廣告單標題:“Trader Joe's FEARLESS FLYER"
說到廣告單(flyer), 除了有相當罕見的特價活動以外,對於我就是廢紙,連當計算紙都不能,通常是從信箱裡抽出來後直接進旁邊的回收桶。但是Trader Joe's的廣告信件就是如此與眾不同,讓我願意從一疊宣傳單把它抽出來留下,喜歡讓它躺在我桌上幾天。
        這廣告單特別在哪裡?第一,它像本薄薄的小期刊;第二,它像報紙而非銅版紙;第三,它有非常吸睛的老插圖!雖然我不知道為何要取名「Fealess Flyer」,但想將它解讀成:「很有信心能吸引住戶的注意,所以不怕直接被當作垃圾丟掉!」身為廣告傳單,它的內容就是自家食品(Trader Joe's幾乎全是自己的品牌),但是沒有照片,全部用文字敘述,就像一個世紀前的雜誌一樣,搭配一些復古的插圖,真是仿舊的很成功,可愛極了!
       仔細讀了一下內容:每種食物被當作一個小故事的主角,寫了幾個段落;插圖的風格也讓我愛不釋手,雖然這些圖明顯的是從圖庫抓過來的,裡頭的對白為了搭配文字都有些牽強,但從小小的廣告單也可看出Trade Joe's形塑品牌的功力:這種懷舊的,講究歷史,還有充滿老時代精神的設計,就是它們的品牌特色!看看它們的官方網站 Trade Joe's ,也很有味道喲!(有好多插圖)
            記得幾個月前,邁阿密第一間Trader Joe's開幕時,好多從其他州來的美國朋友很興奮;開幕後初期停車位非常有限,所以在喜愛「交易者喬」的圈子裡有「不要選在週末購物」的迷思;這次我闊別美國兩三個月後再回來,它的停車位增加了不少,但總是門庭若市的交易者喬,還是別十拿九穩一定有地方停車吧。
     

Monday, June 16, 2014

潛心修行

       出乎我意外的,邁入第三天的獨居生活讓我更自律,心情更平靜。心不紛亂,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變得有條理,都排在既定的框架裡,不因為突如其來的情緒而失序(包括極度的無聊、提不起勁做任何事、容易過度饑餓或是暴食等等)
       所以我面對身旁的小水手們暫時離去時,不慌亂;所以我面對writing coach對於我寫作的批評失措;面對小組的成員與階段性任務,我身在其中更懂得收放自如。這或許就是願師父說的,複製那個平靜的心的狀態,帶來的好處吧!
       不過我好奇的是,是什麼讓我的心在獨處時那樣的平靜?是自信的提升或是對於現況的掌握與了解?
       就目前這個線上課程的小組報告而言,我走了一段心路歷程;剛開始總是困難的:不同於以往我所參與過的小組活動,這個組在我中途加入時就有明顯的主從關係,而我毫無疑問的應該服從組長的指示。但一開始我不明白,所以很多時候似乎踰矩了,而我以為這就是「積極參與」,但其實「積極參與」可以是以更融入的方式達成。
       第二個階段,是在法國的那段時間。或許是因為在法國的行程太滿,還有時差與距離因素,我對這個線上課程的內容完全使不上勁,不管是搜尋資料,寫報告,上課,或是線上討論,整個過程好像夢一樣。一直到第一個小報告結果出來後,我也回到美國,我才開始搞清楚究竟發生什麼事,但在那像夢一樣的過程裡,我犯了一些錯誤,使得我的組員們覺得我不在狀況內;極端一點說,他們給我的回應,讓我覺得自己是個笨蛋,不過我不該怪他們,因為是我自己搞不清楚狀況。
       第三個階段,我認真看了教授對我們的小報告給予的回應,然後做了仔細的功課,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進行;所以我花了好多時間找資料(光熟悉資料庫就非常頭痛)然後認真的做教授指派的任務,然後從上個星期四開始,為第二次的小報告打草稿,我還因為認領了其中一個章節(Plan on Analyzing Data) 搞得自己一個頭兩個大。
       不過從第一個草稿打出來開始,我就得到組長的稱讚,這是我真的在這個小組裡頭獲得認同感;而這個得來不易的認同感,無疑地增加了我的自信。所以接下來受到writing coach的批評,我把它看做是進步的機會,於是接下來又花了整個週末,卯足全力改善內容。
        努力工作後,我無愧於心,可以大方的把一些時間留給自己,完全將這個小組活動拋在腦後。我想這是我的進步之一: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認真做好分內的事,區分團體的生活和個人的生活。

       這是小咪和菩薩給我的任務之一:只有在我把自己的心整理好了,才能孕育新的生命。我知道自己在對的路上。

Tuesday, June 10, 2014

無法停止想她

     

     「經營網誌」對我而言從來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我的熱情來得太快也消逝太快了:來得快,因為生活中有滿出來的東西可分享;消逝得快,是因為日常瑣事煩心,也因為對於網誌的公開程度有所疑慮。況且,我從來不知道要怎麼尋找網誌的觀眾群,我不想大肆宣揚,只是一個人默默地寫也很沒意思。這次能持續多久呢?
       常常覺得心中有太多話想說,太多情感想表達,而不知道從何切入;素材太多,不知道該如何把無形的思考組織成有意義的文章。於是很多時候,我放棄表達。可是有時候,就是該寫出來啊!
       小咪去世後,快要過了四個月。我依然不斷的思念她。

       思念有很多形式:如果是尋常的在心中對話,這是想起任何一個人都一樣的;但比較令人難受的是,我總是不斷憶起最後那一個多禮拜,生命要消逝的點滴。我好像從來都不能跳過這個部分,但同時我又珍惜還能選擇記憶這部分,因為這是最真實,也最鮮明的。我不懂為何要感謝自己還擁有沈重的記憶,從尋常人的判斷看來,這是極大的矛盾。
       我還是會在夢中醒來之後,疑問死亡究竟是什麼;我還是對於小咪的離去深感痛心和不解;我還是能體察心中失落的那部份;而每每意識到這樣的失落無法填塞和補救,我整個人空了一大半。我假設人生還很長,卻在這時間軸一半都不到的時候,失去了這麼重要的一個人。以前覺得眼前的一切,都會這樣繼續下去,我浸淫在「不變」的奢侈中,好像媽媽陪了我很久;但現在看起來,她陪我的時間好短,短到我的記憶資料庫裡,只有拼湊不起來的片段。唯一連續起來的,好像只剩下她要離去前的那一個多禮拜。
        思念的微風輕拂,我常覺得那就是存在但不著痕跡的;但是有時思念就像是冰刀,把我切割成那麼深的剖面,暴露我心中無限的遺憾,還有那遺憾帶來的痛楚。


Thursday, June 5, 2014

Sky Is The Limit

Notre-Dame de Paris
        輝煌的歷史和富麗的巴洛克風格,都比不上哥德式建築神秘的色彩;走一趟羅浮宮和凡爾賽宮,都不及登高聖母院來的迷人。某一天走上凱旋門,映入眼前的景色,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這有限的軀體,還有這建築本身的高度,不足以將放射狀的各條大道同時收進眼底;而當我又照例的在心中跟媽咪說「小咪,我現在在這裡喲!在凱旋門上面」時,我拍了自己的腦袋瓜,因為小咪在的高度,看得到所有呀!就像紀念品賣的空拍照片,她看的比我們多更多。
       
       登上聖母院時,我發現以這石獸的角度,牠不可能遙望遠處的聖心堂,大多數的畫家做了一點扭曲;如果你不親自上來看,你會真的以為石獸盯著聖心堂若有所思。不過,我倒覺得自己想在這隻石獸的位置,跟牠一樣托著腮幫子,想著媽咪在遠方的某一處,那一處就是我們會再相遇的地方;而我身後,如果有這直挺入雲端的教堂尖端,我會希望自己的思念可以上達天聽,傳到我最心愛的媽媽那裡。

       思念有各種形式,不走的這麼遠,這麼高,你不會知道。


Wednesday, June 4, 2014

我們在花都的家

 
Tour Eiffel
       
我們是很幸運的旅人,不知道原來人在異鄉也可以有家。
        
        還記得是在某次小組討論的空檔,在網路上搜尋到Marina的民宿。好的開始的確讓人放下心中的大石頭:第一,我們很幸運,Marina受歡迎的民宿有空房;第二,Marina回應及時且內容詳盡,民宿部落格也經營的相當出色,所有資訊及聯絡方式一應俱全,而且透明、公開;價格實惠,付款程序清楚,溝通上沒有瑕疵;更重要的是,稍有疑慮,就能得到滿意的答覆。行前的準備順利,讓我們可以寬心準備旅行去。
        民宿的硬體方面,我想就跟所有曾是Marina房客感受到的一樣,毋需多說,完善程度可以比擬作家(就連家都不一定有水壓這麼夠的浴室,疲憊的奔走一天在Marina民宿洗的熱水澡簡直是救贖!)我尤其愛民宿的天然採光,對我而言這就是品質的一部份,那種明亮使得居住空間更寬敞。民宿的落地窗外是一片天然的綠茵和藍天,森林新鮮的空氣和法國美麗的陽光,就算人在室內,都能感受到。其他包括交通之方便(幾步路的距離就有RER火車可到市區)或是生活機能也不用多說,Marina的網誌裡說什麼就是什麼,貨真價實,所有房客都可做品質保證!
        我想強調的是民宿的人情味。第一天見到Marina和她舒適的民宿,我就明白法國行的最後一站-巴黎,我們這趟圓夢之旅,目前為止集結起來的回憶,一定能停在最美的地方。在森林民宿住了七個晚上,說長不長,但也不短,這中間有一兩天我還得在當地時間半夜兩三點起床,和美國同學做報告(感謝Marina家的無線網路,我順利完成越洋通訊);還有台灣的端午節(Marina親手做油飯給我們吃!)每天用盡力氣探索巴黎就不用說了,累得像狗一樣,但只需想到能回到舒適的森林民宿,就很放心;如果老套的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這是真的;但也只有在一個可以讓我們身心都放鬆的地方,民宿主人像朋友般協助所有需求,我們才能充飽電繼續前行。
        綠檸檬和小水手都同意,下次再訪巴黎,Marina的森林民宿仍是我們第一首選。
把相關資訊記在這裡:民宿部落格    民宿粉絲團

Monday, May 26, 2014

掉杯事件


Gare Lille Flandre
       在里爾的第一個禮拜,我發現自己常花時間再等別人。兩次企業參訪集合時等人,從巴黎回來時也花時間在等集合上車。每次為了趕在約定的時間準時到達,我老像熱鍋上的螞蟻,而在緊張兮兮的準點到達時,還是得繼續等待,當下不怪他們的我,有天竟然想要「報復」一下。所以去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參訪當天集合,我雖然還是忙亂的出門,但在捷運上,看著慢慢過了集合時間也蠻不在乎,我想,反正一定有人比我更晚啊。然而墨菲定律還是在我身上驗證:當我從容步出Gare Lille Flandre,但到噴水池旁聚集的一小群人,我馬上知道今天我是最後一個了;雖然「只」慢了十分鐘,但就是慢了。我只能說一句:I’m sorry! 囉

        那「掉杯」又是什麼呢?等到我後,十幾個人照例從車站走到搭巴士的地方,才走沒幾步我提的紙袋因為下雨受潮破掉,裡頭的東西「砰」一應摔在地上,包括起飛前在邁阿密國際機場買的水壺,蓋子斷了。我很狼狽撿起零散的物品抱在胸前,同學也很善良幫拾一些東西,「Reenie, this is not your morning. 」I know. 誰叫我不懷好意要報復遲到的同學呢?不過儘管一天的開始小不如意,感謝比利時之行還是順利的過。

Thursday, May 15, 2014

機上酒館


Musee du Louvre
             五月十四號下午從邁阿密直飛巴黎,到時已經是當地時間五月十五號早上九點多。這趟飛行有個現象就讓我們搶先體會法國味:機上飲品供應除了尋常的果汁和氣泡飲料,還包括白酒和紅酒。而且這些酒的消耗速度很是驚人,鏗鏗的空瓶,一瓶換過一瓶。先不管機上是觀光客居多,還是法國人多,我想航空公司的旅客服務模式其來有自,至少這一點就先驗證了所謂的刻板印象。

Sunday, February 23, 2014

Farewell

      今天告別式結束,媽媽一生圓滿。

      謝謝這一路以各種管道給我鼓勵的你們,我承認,當我選擇在家人面前強裝堅強時,其實有你們在後頭撐著。我在臉書發文,紓解一部份的情緒,要不是有各方的親朋好友,現在的我會更脆弱更無依。
現在心中有深深的空洞與我所不懂的思緒;但身體的疲憊柔焦了這些一時之間難以處理的狀態,讓我無法特別去專注這團混亂。
      悲傷,心缺了一塊;但我好像不完全沒有正面的思考:好像可以將這個無法言喻的巨大悲痛化為力量,從此用不一樣的角度繼續我的人生,但這種感覺只是隱隱約約的,很虛無縹緲的,我想還是需要時間去抓住它。
      1/29飛回台灣,不到一個月,我認識到的所謂生命的廣度深度,比過去二十八年加起來的還來得多--太多了太滿了,所以用刻骨銘心的痛與無盡的淚水去換。凡夫俗子如我,儘管這段時間被師父緊緊盯著,被教導著情感的催化不能帶給媽媽正向的生命力,我依舊讓感情主宰著一切,就像追思文,我期許自己用所有的愛去書寫,用所有的感情去讀誦,今個涕泗縱橫後,我的確還有很多人生的功課得做,一時的發洩,對於這次的人生難題,幫助不大。不到一個月,我覺得過了好久好久。我的世界風雲變色,“顛倒邊”,外頭的世界還是持續轉動。

      這些日子承受了太多太多的好,讀完這篇的朋友,請讓我謝謝你,謝謝你的友情:)

Wednesday, February 12, 2014

永遠記得的一天

        從殯儀館回到成大醫院外頭,把機車騎回家,抬頭望了一下住院大樓,有一種很深沈的複雜感覺。     
        回台灣後,每天到醫院,推開病房門前,我都不曉得今天會面對什麼,媽媽的病情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往下直直落,我記得下飛機後的第一眼,那時媽媽孱弱的模樣令我心痛震驚,但隨著病情的惡化,她每天都有顯而易見的變化:開始無力走動,靠著攙扶也無力支撐如廁,接著無力進食,無力咀嚼,身體血液循環變差,末梢神經痛,四肢水腫,打了嗎啡後昏迷,插尿管,抽肺水,打鎮定劑止痛劑;接著意識不清,譫妄,沒有眼神。
        我記得護理師給我看那張臨終前病人的症狀表那天,我明白了,媽媽離死亡更接近一步;主治醫師查房,不再抽血檢驗,因為不再增加痛苦,然後說了:可能就這個禮拜。
        媽媽的病容在窗外透進來的天然光下,讓所有熟悉她往昔美麗健康模樣的親友震驚落淚,我的心痛則在每一天近距離的接觸痲痹,有時想不起這之前的模樣。當親友不忍卒睹而別開臉去,哀嘆這些多讓他們害怕的變化時,我只能靠近媽媽,說好多悄悄話,摸她的臉,告訴她我在她身邊,希望她閉上那雙張著無神向上吊的眼睛,跟她說不要害怕,寧寧在這裡。
        昨天下午轉到安寧病房後,隨即靠著護理師的幫忙,還有特殊的儀器,讓媽媽洗了暌違近半個月的熱水澡。安寧病房的護理師專業和愛心超乎想像,我卻從不同的角度嗅到死亡的氣味。感覺到這個環境的好,資源的多,同時感覺也似乎來晚了。
        昨晚回家前,心頭亂紛紛,決定辦點事吃點晚餐後,到醫院過夜。心亂,擔憂,害怕與失眠每天如影隨形,但這次的感覺更強烈,只是還是因為打電話回醫院聽爸爸說:你來這裡也不知道睡哪,不用來了,打退堂鼓留在家裡,即使在這個時刻,我還在自我催眠媽媽沒事的,我們還是可以天亮時相見。
        十一點上床後幾乎是每半個小時睜開雙眼,翻來覆去無法入睡,四點多時的一通電話一來,我就明白是什麼了。電話裡爸爸說媽媽沒有呼吸。接下來我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麼,開始了漫長的一天。只是過程中,聽著醫師宣告死亡,跟師父誦經,回家張羅禮儀師交代的衣物,救護車送遺體“回家繞繞“一路上,聽爸爸為媽媽引路時令人心碎的動容告白,入殮儀式,我卻覺得好像不是真的。我很認真的在當下體驗,卻好像隔著一層霧,只有在儀式進行中聽到關鍵字時才有真實感,好像突然從混沌中醒來,然後落下幾滴眼淚,再強忍住,告訴自己不能哭。
        初二春綿南下的那天,我在新光三越吃晚飯吃到崩潰,哭著告訴春綿,不管到哪裡,都有媽媽的影子,叫我怎麼割捨的了。真實感到底在哪裡?我說就在家裡,這一兩個禮拜家裡完全沒開伙,剛剛整理廚房的碗筷,感覺媽媽和我在廚房繞啊繞的等慢磨機榨果汁,也只是去年夏天我結婚前後的事情而已。我回到房間哭了。
        為媽媽挑了一張極美的,我一直以來最愛的照片,這是媽媽最幸福快樂美麗,在風雲變色前的留影。我好些個禮拜第一次,真正想起媽媽被病痛折騰前的模樣,誦經時看著照片,就好像她就站在那對著我燦爛的笑。
     
   

Monday, February 3, 2014

The Reality

     I remember the day when all of us stopped talking about miracles; since then, I've learned to change my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death; and as many of us know, changing is painful.
     I also remember the day when the liver function index stopped telling good news, and mom’s getting weaker and weaker, her sleep longer and longer; I am so afraid every time I have to leave her at night—even though it’s just a distance between hospital and home—and terrified by the fact that the next morning, longer sleep might turn to coma, and she may not recognize me anymore. 
     The day was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the second day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when dad said to me how he and mom have learned and what’s been on their mind. They don't talk about hope anymore not because they are no more positive, but because miracles are not the reality. 
     Mom is undoubtedly tired of this long and painful journey. I realized mom’s been fighting so hard to stay with us and now, the fate awaits and she’s ready for it. It is extremely heartbreaking to learn that death is the only way to free her; it hurts even more to realize the warrior who once fought so hard has exhausted all her strength.
     I broke down that day. After that, I feel like my mind seemed to evolve in a good way everyday. But still, I find myself in tears when having food from time to time; on my way home when I am riding the scooter, my sight blurred. And I still wake up from sleep in the early morning. At 2:30 a.m., I decided to get up and write it down.
     I know what is better for her. I just couldn't let go.
     只是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