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影集真是個大千世界!」這是前陣子我在臉書上的一個驚嘆號,一直都想要分享喜歡影集的心得,趁著學期剛結束快快來寫一篇!
"Hannibal":久違的迷妹模式啟動
- 收看來源:Amazon Prime Instant Video
- 理解難度:難!大量犯罪心理學、法醫學(要驗很多屍)專業詞彙,裡頭的角色又很陰鬱,連帶講話都很低沈,沒開英文字幕聽不懂啊 o.O (開了也不見得看得懂,囧)
- 卡司:丹麥國寶!(尖叫);克萊兒丹尼斯的英國老公(長得像奧蘭多布隆);駭客任務的孟斐斯;還有一位韓裔的演員,非常亮眼!(臭漢尼拔)
SOOOOO SICK! 這部影集的變態程度在於,它讓深深為漢尼拔著迷的我更了解自己(其實我口味蠻重的嘛);那些令人作嘔的美感衝突,竟然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
我最喜歡哪個橋段呢?就是「漢尼拔料理時間」不過這會從「尋找適當食材」開始 -- 先從轉輪式名片夾裡抽出一張名片,然後找出一張用古典書寫體寫成的食譜卡,接著影像切換到食材被放到砧板上的畫面(通常是某個器官,e.g. 鼓溜溜的幾顆心臟,腎臟,還有...肺?),然後開始精緻的料理過程,直到擺盤,上桌,歡迎賓客。這過程有古典樂當背景樂交織,影像冷澀又鮮豔,而且做菜的男子英俊挺拔,神色漠然,直到所有菜餚上桌,他偶爾會有一抹滿意的微笑 ,然後在自己開的晚宴上,還會在開飯前宣布:「我只有一件事要提醒:那就是今晚的菜,都不適合素食者!」-- 噁心嗎?變態嗎?超級!(如下圖)
Mads Mikkelsen 的片子我之前看過一部,那時就覺得這演員有很特殊的魅力,一時也說不上來,不過"Hannibal the Cannibal"找他來演真好,我一度覺得這個角色真是討厭極了,他怎麼可以做到這個地步,這個所有病態人格都無法定義的高身份地位的知識份子,就是這樣的演員來演會有說服力!
"Bates Motel":希區考克的「驚魂記」改編前傳
- 收看來源:Netflix
- 理解難度:感謝女主角Vera Farmiga,她的英文好聽好懂, 聽懂她就聽懂這部影集的一半了!
- 卡司:對我而言,比較吸睛的是小瑞秋懷茲;還有飾演警長的演員,原來不是只有我覺得他有畫眼線(人家只是眼睛深邃加上下眼睫毛很濃密)
看過漢尼拔,就覺得這個系列沒什麼,所以不想寫什麼感想了 (笑)其實這部影集也非常精彩,光看Vera Farmiga的演技就值得了,只是沒趁剛追完時寫,現在就失去動力了。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 BBC版本的黛絲姑娘
- 收看來源:Amazon Prime Instant Video
- 理解難度:雖然是英國腔,但是很好理解;由文學名著改編,也算是西洋古裝劇,所以沒有一些難懂的「行話」,也不過度咬文嚼字,所以是很優美又易懂的語言。
- 卡司:女主角好美好有味道(讚嘆!)
(嚴格來說這不是美劇,but who cares? )
這部文學作品我在國小時就看過了(記得是「華聲語文中心」用禮券換的企鵝文學讀本,字很大還有注音)看過後覺得很驚訝,而且很氣憤,覺得黛絲很可憐,不過這本書的情節,對於還是小學生的我,已經算是言情小說的等級了,畢竟是「兒童讀本」而我從沒看過沒有改編過的原著,所以令人好奇(而且不解)的橋段很多。所以現在我想起來,只將那時讀本裡的插畫,描述純愛的部分留在腦海中,將其他醜陋的情節拋在腦後。但我現在長大了,也經歷一些事情,所以再接觸這個迷你影集版本時,我感到很驚豔,一方面是對於情節的轉折、角色所做的選擇,可以用同理心理解(所以有什麼是純愛?也無所謂「醜陋」),一方面是詮釋黛絲的演員真的好美,許多關鍵的橋段,也拍得符合想像。大家應該都知道一位書迷從原著轉向影片時的驚喜之情吧?
“The Good Wife” 可敬的長壽劇!
- 收看來源:Amazon Prime Instant Video
- 理解難度:難啊!!!但是多看之後,在車上聽廣播時發現能聽懂更多「嚴肅」的新聞內容--關於法律的與政治的
- 卡司:女主角有些角度很像X戰警的琴葛蕾(像這張照片),不過真正的爆點是她在這部戲竟然全程戴假髮(不說誰看得出來啊)先提一下目前看到的熟面孔--The Walking Dead 的天使貝絲還有黑人兄妹分別在不同集數客串演出;暮光之城的吸血鬼女家長,我想後續還會有更多驚喜!
感想... 等我追完再說,哈哈!
最近被報告纏身,每天都在跟英文作文奮鬥。原來寫東西這麼困難。
不過除了上台報告有突破之外,同一門課的研究報告也有令人欣喜的消息。
從決定動筆開始,第一次認真利用學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破解教授指定的研究題目,然後日以繼夜地找學術論文,搜集資料。這已經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花了很多時間,消耗很多腦力,即使這樣還不能動筆,因為資料雖然在手邊,但是心裡若沒個譜,不曉得屬於自己的研究報告要往哪個方向走,架構又是如何,光有一堆用途不明確的資料,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而且這當中,實在有太多令人沮喪的時刻:資料找不到令人無奈,資料太多不知不覺迷失方向,也很令人驚恐,而且像我這種事事要求效率,時間浪費不得的人,遇上這些困境,只有一個心得:如果搞學術研究的人就是做這些事情,那我可能不適合吧,應該研究發表前就得憂鬱症了。
不止如此,過程當中有太多疑問浮上心頭:我要看多少別人的論文才夠?要吸收到什麼程度才夠?有沒有斷章取義這種事情?因為MBA給我的訓練之一,就是寫文章要有憑有據:如果你沒有可靠的資料支持你的說法,那你的文章沒辦法說服別人。不過一個理論要經過多少驗證才算是「對的」?你怎麼能確定這份資料「可靠」?或者根本就沒有所謂「能證實那就是不爭的事實」這種事情存在,你又怎麼定義「可靠」?我這可悲的完美主義者,為了不違背自己的原則,資料是找了又找,硬著頭皮讀著又讀,然後還是覺得不確定,接著就無法繼續下去,因為如果不能說服自己,怎麼說服別人呢?不過我要說,這次我抓準了一個平衡,決定不踩這個學術的坑,免得鑽牛角尖,越陷越深。
其次,寫作也真是困難,難到上青天了!!在這之前,你可以放任一堆天馬行空若有似無的想法,讓他們在你的腦子裡隨處亂竄,但是現在可得把它們全部安撫下來,以「邏輯」之名要他們乖乖坐好!這是一個去蕪存菁,然後融會貫通的過程--「融會貫通」--這可是件極難的事情:第一,你要將來自各路學術精英的理論串成一個系統;第二,你要把自己放進這個系統裡,確定這是你要的東西;最後,你要使用專業的書寫技巧,和即將閱讀你報告的人溝通,換言之,就是要用文字表達清楚。英文的用字和文法,在這過程中給我加了多少挑戰,我就不多說了(嘆)然後寫完初稿後,還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檢查,確定邏輯沒有瑕疵,語氣通順(咦這怎麼也那麼難),才能心安理得,拍拍胸脯有信心地按下「submit」
盡我所能的努力之後,就是耐心的等待教授的意見。而就在昨天,我不只得到一個近乎完美的分數,教授對我的研究精神還和付出的努力給予很大的肯定,還親口對我說,我的研究報告寫作技巧真是太棒了,有念博班的潛力!我可是從來都沒想到我的細膩和努力可以達到這個成果,過程是真的很苦,但是事實證明我不但做的到,還可以做得好!
以後會不會選擇繼續學術之路,我不知道,但是這個肯定是令人欣喜的(大開心)
昨天真的像場夢一樣。
報告前的心情,從來沒有像昨晚這麼平靜;在過程當中,我甚至有一刻還發現自己享受著被眾人聆聽的感覺;結束後,再次回歸平靜時,還能仔細聽同學的提問,給予答覆。除了踩著高跟鞋站立二十分鐘之久有些不適之外,這次報告的經驗真的很美好。
在收到老師和同學給的feedback前,光這份「自我感覺良好」,讓我心情很踏實,很平穩;報告過後的下課時間,經過我座位,甚至在洗手間擦身而過的同學,一個個都對著我說「Really good job!」「I really like your presentation!」甚至是老師在課堂上也不止重複一次「Group 4 did a very good job」然後來信告訴我們他有多麼喜歡我們的報告,這一切一切都讓我受寵若驚,不管美國人多會說一些客套的好聽話,這些肯定和讚美我是全部收下了,心懷感謝!
奇妙的是,自始至終我的心還是十分平靜,那種穩定感持續的時間非常久,是種紮實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滿足。和大陸同學聊天時,他們說我在台上說話時的音色和語調都跟平常講話時不同(他們說聽我講話就像在看台灣連續劇),難道我也是講英文就變個人了嗎?但我就當做這是一種良性的改變,我不需要表現親和力和溫柔,我要的是展現自信和專業,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
在人前或許(佯裝)堅強,但是開車回家的路上,我就斷斷續續地哭了,一直到回家後梳洗完畢熄燈睡覺,有一陣沒一陣的哭。好像是突然拿掉某個罩子,我心中的某一部分忽然潰不成軍。我知道媽媽在看著我,在護佑著我,她一向都是如此,我也知道當我快樂的時候,她會感覺得到。
這又是思念的另一種面向:身心俱疲容易想念,開心幸福時也容易想念,原來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經歷著什麼樣的事情,只要是有個「希望」-- 希望她就在我身邊,就算摸不著也聽得到看得見時 -- 就是容易想念,只是現實也不得不告訴我這個希望不可能實現。
我不需要再有人告訴我不要再傷心難過,不然媽媽會擔心;或者告訴我,要珍惜現在還在身邊的人,要放下... 這些我都知道,我也還是認真活著,但這種時刻來臨時,沒有人有權利評斷我。我說過思念已經是我的一部份,到我生命走到盡頭時,都會存在,而能夠想念,是我唯一還能做的。
夢醒了,我還是會繼續往前走。